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

林依晨與我,鬆綁,慈悲對自己


「情緒化」,但林依晨的叛逆期來了。

像青少年一樣她有一堆話要說,她要說出這7年的害怕、恐懼、憤怒,她要說被別人壓榨得太多,她要說自己是一個太爛的好人,一股腦地說、不顧後果地說,媽媽求她不要說了,她還是要說,連說了六天六夜後,喉嚨急性發炎掛急診。

鬆綁,慈悲對自己

她趁這個機會鬆開綁在身上的繩索。

長達7年的第一條繩索就是和母親的親子關係。青春期她從沒去過西門町、沒去過KTV、沒騎過摩托車,同學說她曾經志願是新聞系,有空永遠都在讀報紙。

雖然媽媽在假日也會帶弟弟和她去中正紀念堂玩,物質生活沒有缺憾,但她不像年輕人玩過、瘋過、笨過,她沒有年輕過。她對相依為命的媽媽說,「妳對我太要求了,妳對我的管教太嚴厲了」。林依晨一方面怨母親,一方面又心疼母親。





隨著母親嚴格管教而來的第二條繩索,是性格上的完美主義。

林依晨曾在媒體上展示過整理得乾淨整潔的包包,大包裡又有小包,每樣東西各有歸所,她家裡的擺設更是井然有序,只要別人稍一移動,她馬上知道。但這樣的整潔並「不是為了用得順手,而是在乎別人的眼光」,她說,現在她故意

把一樣小東西從抽屜拿出來亂放在桌上,才發現「不完美好快樂」。

完美主義也發揮在生活自律。只要沒拍戲,林依晨早睡早起,晚上10點睡覺,凌晨4點50分起床聽英語廣播加強語言能力,那時因為活得壓抑,「我很自律,但我不因此而快樂。」

林依晨禮貌周到,7年來每年都會在教師節前一週喬裝回校探望老師,好友生日她也是無論在世界何方,無論多晚,一定有通祝福的電話,這些也是從小母親的諄諄教誨。但今日林依晨也想放鬆一點,因為將心比心替別人想,「嚴以律己、也嚴以待人,別人和我相處會有負擔。」


因為「自己」是最難演的角色,心鬆開了,鬆開別人的期望,不在乎悶棍或掌聲,當然演誰都可以。


期望成為「願意做自己的人」


未來這些繩索要怎麼達到平衡,能夠不鬆不緊,其實都在一心一念,林依晨說「慢慢來,好不一定是好,壞不一定是壞,反正我又不趕時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